首页>聚焦 > 正文
村里河长上岗 家乡水质变样(乡亲们的身边事⑤)
2021-11-12 09:46:18来源:

图为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太平桥村,几名河道保洁员在河道内打捞水草。
王晋焱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每条河流都有了健康守护人。作为河长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9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上岗担责,履职尽责,完善了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守好“责任田”,有效解决河湖治理末梢难题

一大早,任建忠打开手机软件,刷脸签到、设定路线。作为四川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的村级河长,他又开始了巡河,“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守好家门口的河,这是咱分内的事。”

任建忠沿着蜿蜒的桤木河前行,林深路幽,水流轰鸣,他仔细扫视四周:“巡河要眼疾手快,水里、岸边、排水口、井盖下,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

说话间,急流裹挟一团垃圾漂下来,任建忠一个健步冲过去,俯身打捞。走着走着,听到排水口传来水流声,他拨开茂密草丛,看颜色、嗅味道;看到杂草在河中央打着旋,他又拍照上传,联系保洁……一趟下来,任建忠操心的事真不少,“水质好不好,堤防牢不牢,都要巡查到位。”

村级河长干什么?2017年3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建忠有了“河长”新身份,他坦言,刚上任就感到压力:“当时的桤木河,河水黑臭,泛着油花,村民怨气不小。”

“既然当上河长,就要守好‘责任田’。”任建忠不仅定期巡河,还组织村民成立了保洁队,与养殖户谋划转型,“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几年下来,桤木河变清变美了。”

桤木河的变化,大家伙儿看在眼里。村民郭琼琪说:“以前这里是烂泥潭、酱油河,大家绕道走。现在有了人行步道、观景台,我们没事就来河边散步。”目前桤木河水质恢复到地表水Ⅲ类。

村级河长上岗,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河湖就像是‘毛细血管’,点多面广。过去因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些河流存在水体萎缩、水质退化等问题。村级河长巡河护河,有效解决了河湖治理的末梢难题。”水利部河湖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荆茂涛介绍。截至目前,全国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已有90万名。

乡村河湖有人管,更要管得好。随着河长制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治河,一条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逐步形成。

“河上漂来一条污水带!”不久前,江苏泗阳县裴圩镇东高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刚发现问题,立马溯流而上,排查污染源。作为村级河长,他负责巡护5公里长的黄码河。

“排污管破损,污水直往外冒。”刘刚查明原因,立马向镇里报告。不到一小时,镇级河长、水利技术人员和施工队赶到现场“紧急会诊”,及时更换管道,并实施雨污分流。

“小事不出村,大事有着落,村巡查、县乡协调,有啥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刘刚说起巡河底气足。

目前泗阳有县级河长15名,乡级河长167名,村级河长、河段长210名。三级河长形成治理合力,建设污水处理厂、整治河道、绿化环境,一系列举措让黄码河重焕生机。

看全国,各级河湖长层层压实责任。31个省份已全部建立起河湖长制,各省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总河长,明确省、市、县、乡级河湖长30多万名,省、市、县全部设立河长制办公室,专职人员超1.6万名。

天上看、“云”里巡、网上管,推动治河向“智”河转变

青山碧水间,龙伏溪蜿蜒流淌。浙江桐庐县横村镇杜预村的村级河长姚兴军手持遥控器,操作无人机稳稳升空,从几米高的地方俯瞰,河面一览无余。

无人机巡查,让姚兴军有了“千里眼”,他感叹:“高清镜头扫描,画面清晰地显示在遥控器屏幕上。躲在旮旯里的枯叶、生活垃圾都逃不掉电子眼的监控。以前来回巡河一趟要一个小时,如今无人机二十来分钟就能搞定,画面还能反复回看。”

手机也成了巡河新工具。打开“智慧河道云平台”,姚兴军介绍,发现问题,直接线上报,第一时间处理。排放口水质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预警。

一张网,从河里延伸到岸上。“过去村民乱往河里扔垃圾,实在令人头疼。”姚兴军说,智慧管理,改变了村民的习惯。目前,11个村民集居点安装了摄像头,督促垃圾入桶。易腐垃圾桶上还装了智能芯片,实现易腐垃圾自动称重、拍照、识别。

治河手段多了,治理效果好了。“如今的龙伏溪既是风景线,更是亲水走廊。两岸绿树成荫,步行道干干净净。”姚兴军在巡河中,时不时就会遇到散步的村民。

“河长巡河点一点,发现问题拍一拍,信息上报扫一扫”,浙江已经实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浙江省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技术让河湖管理更科学高效。目前浙江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已接入河长、河道、河湖等基础数据13万多条,巡河、水质、考核等业务动态数据247万多条。

新技术赋能,不仅让治河有“数”,更为加强河长制监督考核提供了支撑。

“请各位村级河长抓紧完成本周巡河任务。”在崇州市白头镇高笕村党支部书记王宇的微信群里,镇河长办工作人员及时提醒,“巡河情况录入后台,上级河长可及时监督履职情况。”

“河长全市联网,问题在线跟踪,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今年7月,桤木河河堤出现险情,王宇上报后,一个小时左右,镇河长办协调机器进场,及时抢修,确保了村民安全度汛。

成都市依托“成都e河长”平台,构建问题整改闭环、智慧化考核等机制。目前全市河长累计巡河332.25万人次,上传问题7.8万多个,整改率达到97.9%。

据了解,目前水利部初步建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手机APP”河湖监督检查系统,支持各地积极建设“河长+”体系,打造“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建设“智慧河长”“数字河长”。

治水治岸,景美村美,为乡村振兴引来源源“活水”

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村级河长将巡河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滏阳河迤逦绕村流,垂柳依依、河水盈盈,把河北磁县磁州镇南开河村装扮得格外美丽。

变化来之不易。过去,滏阳河水环境差,村民怨声载道。村巡河员杨龙回忆,“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河道淤积严重,都是‘老大难’的问题。”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南开河村统筹推进治河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污水、清垃圾、修河道,从治水到治岸,一系列硬举措推出。村里95%的农户完成厕所改造,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建好了,河道进行清淤拓宽,16名保洁员定期清扫,从根子上解决水环境问题。

在磁县,县乡村三级河长共有244人,其中滏阳河磁县段设立26名村级河长,并成立巡河员队伍。全县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大力实施滏阳河生态修复工程,封堵排污口81处、清理垃圾9万多立方米,绿化面积2600多亩,滏阳河水质从Ⅳ类改善到Ⅲ类。

水清景美,促进兴业富民。滏阳河是风景线,更是文化线。依托磁州窑、漕运码头等传统文化,当地打造开河水镇。“来我们这的客人真不少,每天忙得团团转。”村民程万春摆起了摊,土特产品销量不错,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在南开河村,1000多名村民发展民宿餐饮、特产销售,吃上了“生态饭”。

放眼全国,河湖添新颜,发展增活力。海南省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旅游提升等任务,以水网串联景点,今年计划完成196条以上幸福河湖建设。青海省6723名河湖长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解决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水美乡村、水生态文明村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水质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67.8%上升至2020年的83.4%。

“乡村河湖承载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作为河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村级河长应继续履职尽责,发挥沟通上下级、联通上下游的作用,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将河湖治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荆茂涛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2日 18 版)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