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也具有国际化视野,我们希望能在这里打造一个两岸青年的音乐文化交流平台。”昨日,台湾音乐制作人郭之仪、郑乔安与两岸产业对接平台负责人交流沟通。
未来,他们将共同策划打造属于两岸青年的音乐产学研共创平台,希望能够促使更多年轻人走进来,赋予闽南语歌曲新的意义,再经由年轻的心自由地播撒到四方,让文化拥有生命力,自然地生长、传承下去。
【资料图】
结缘
用音乐讲述厦门故事
“来去厦门观光,享受清凉的海风,看白鹭鸶甲鼓浪屿,恋爱风雨中……”2019年,闽南语歌曲《来去厦门》火遍了厦门人的朋友圈。台湾知名歌手白冰冰穿行在厦门街头巷尾,将对厦门的旖旎情愫娓娓道来。
这份给厦门的情书,正是出自郭之仪之手。
“当时他们是想要一首关于厦门的歌曲。”郭之仪便来到厦门,第一眼就被厦门的美丽吸引住了。当下他便有感而发,写下了两段歌词。居住的酒店在环岛路上,采风一天回去休息时,他看到潮起潮落的海岸线,沙滩上嬉戏的游客,沉迷于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有感而发,加入第三段落,让厦门展现的美好呼之欲出。
不少认识郭之仪的人都说,他对音乐可以说得上是“痴迷”。吃一口水果、聊一会儿天,或者遇到一件小事,他都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和感知力,再将其转化为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因为《来去厦门》结缘厦门这座城市后,他便将厦门当作自己创作的灵感“缪斯”,将音符写在每个他遇到的故事里。
2021年9月,厦门疫情防控期间,郭之仪见证了两岸同胞同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与台湾音乐制作人陈建平联合东南网、厦门市台商协会,和在厦媒体人、台胞等用一首深情的《让爱筑成一个圈》,串联在疫情防控中两岸同心的故事。歌曲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关注,词曲间传递的抗疫力量更是让不少人动容。
热爱
厦门的音乐基因刻进城市肌理
郭之仪从艺40余年,教过上万名学生,也曾经担任不少台湾当地歌唱比赛的评委。他喜欢厦门的环境,这里与台湾是地缘相近、血缘相亲。
“厦门的音乐积淀很深厚,有时候漫步在街头,就能听到路边小区的窗户里传来音乐声。”郭之仪说,这里有多元的文艺气息,人们的音乐素养高,鼓浪屿更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岛,每年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更是将音乐的基因刻进厦门的城市肌理中。
郭之仪的想法和同为音乐人的老友郑乔安不谋而合。来到厦门后,郑乔安也被这里优质的环境所吸引。在她看来,厦门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城市,融合也很多元,“光是机场在这里,就能吸引人潮,两岸音乐人的交流就更加便捷了,在这里做一个音乐文化交流平台,影响力也会更为深远”。
音乐的交流是潜移默化的。“我来大陆,有不少年轻朋友说是听着我的歌长大的。”郭之仪告诉记者,而到大陆后,他与大陆音乐人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他们的音乐对自己影响也很大。
此前,郭之仪和郑乔安也参加过厦门的一些音乐交流活动。他们感叹于厦门年轻人在音乐创作方面展现的活力。“这应该是得益于当地有许多高等院校,还有音乐专业的学校和院系,让这里的孩子基础扎实,也更具备创新能力。”郑乔安表示。
在郭之仪看来,厦门写满了故事,也不乏乐理基础扎实、创作热情充沛的年轻人。一次在军营村与厦门的音乐教师的互动,更是让他坚定了一个念头——要在这里打造一个属于两岸青年的音乐交流平台。
探索
让闽南语音乐走进大众视野
尽管在台湾音乐界享誉盛名,但郭之仪还是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创作更为“老派”。“要吸引年轻人,就要有更多来自国际的新鲜音乐元素和创作理念。”郭之仪说,他想了许久,想到自己熟识已久的老友——台湾知名音乐人郑乔安。
郑乔安早年便在国外开始学习音乐,擅长将爵士乐与闽南语歌曲相结合,和国际知名唱片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郭之仪说,郑乔安对音乐的理解,正好与他的理念互为补充,也让他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更有底气。
闽南语歌曲是许多人眼里的“小众音乐”,但是出圈的歌曲也不在少数。郑乔安说,在异国求学,接触欧美音乐比较多,但在音乐表达方面,她更愿意用闽南语去抒怀,学习的欧美音乐元素更多作为铺陈。
“闽南语歌曲是越听越觉得美好,但是我自己在听一些闽南语歌曲的时候,也会发现其中有一些问题。”郑乔安说,一些歌曲歌词过于苦情,或者旋律还是比较陈旧,“只要再听听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听什么,就知道闽南语歌曲为何会慢慢‘小众’”。
而郭之仪和郑乔安要做的,就是让闽南语歌曲再度回到大众视野。厦门不少学校有开设闽南语课,这个坚实的基础,也让他们看到希冀。
“不少音乐,像徐佳莹的《身骑白马》,都融入了戏曲元素,但是依然很受欢迎。”郭之仪说,年轻人并不是排斥传统,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件事就是他们想要完成的,“即使没有人做,或者做起来很困难,我们都想试试看”。(记者 邹玒 文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