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绍兴王城老街一座被称为台门的老宅里,由绛红色花岗岩石柱构筑的大门框架上方嵌有一块长方形的大门匾。
我3岁时,由爷爷做主过继给了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大伯大妈做儿子,每年要随养父母回乡下探望爷爷和亲爹娘。到了上学年龄回乡,就开始注意到那块门匾上的字了。但因为知识少又不懂文言文,因此对门匾上的四个行书大字既认不全也不懂其意思。为此曾经请教过爷爷,但听后仍然似懂非懂。后来,留下的痕迹被一层层白石灰涂抹后遮盖得严严实实。不久,爷爷去世后,这门匾上的字就成了谜。
(资料图)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爷爷和亲生父母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弟妹们也各自搬离住开了,有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因为损坏严重,成了无人居住的危房。不料就在不久前,在微信“马家亲人群”里一直“潜水”的妹妹,突然开始接连不断地发信息、晒照片,说是我们绍兴正在建设新农村,由政府出资,对王城村老街上沿街所有的老屋墙立面进行保护性修缮。接下来的半个月,妹妹几乎每天会把有关老屋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修缮的进展情况,通过微信通报给上海、宁波等地的哥哥们。
发来的照片显示施工队把脚手架搭到了我们老家的台门外。透过脚手架空隙我看到原来破败不堪的墙体,在师傅们的修整下变得平整、漂亮,露出了江南民宅古朴的造型和白墙黛瓦双勾墨线的本色。令人惊喜的是,门匾上被厚石灰遮盖达半个多世纪的字迹已经完整地显露出来。妹妹从多个角度拍了照片发到“马家群”里,求助说右起第三个字师傅们和她都认不得。我仔细推敲了前后其他三个字,回复说是个“足”字,连起来就是“聊自足耳”。小弟不仅迅速跟进点赞,而且查出了这四个字的出处和寓意:《宋史·李沅传》中有这句话,全文是“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说的是宋代名臣李沆身居宰相高位,生活上却节俭得很,对狭小破旧的居室毫不介意。
看到这四个大字的本意,“马家亲人群”里瞬间跟帖如潮。大家在请妹妹转达大家对施工师傅表示感谢的同时,一致认定这“聊自足耳”四个字就是马家祖先为后代做人做事留下的家训。小弟说他要用金色涂料把这四个字凸现出来,重拾“聊自足耳”,传至后代,永志不忘。
在我看来,虽然门匾上的字曾被埋没了近一个甲子年,但我们所有从马家台门走出的马家后人及子女们都没有辜负先人刻在门匾上的“聊自足耳”。如今虽然生活迈入小康,但大家还是坚持“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敬业,崇尚节俭,知足常乐。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本文作者:马蒋荣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