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夏凌
(资料图)
“田螺大叔”收割新鲜蔬菜准备送给社区老人。
“田螺姑娘”的传说,如今在浙江有了“田螺大叔”的进阶版本。
清晨6时多,宁波余姚市75岁的“魏团长”带着十份打包好的蔬菜出发了。骑着“小电驴”,吹着清凉的晨风,“魏团长”哼着小曲,满面笑容。这些菜作为精耕细作的劳动果实,要送给居住在余姚市梨洲街道白云社区的老人们。
“魏团长”叫魏甫,是“田螺大叔”帮帮团团长。团里的“兵”是一群热爱耕种的“70后”,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魏甫笑着告诉记者,大家因为爱好种菜走到一起,共同享受田间劳作的快乐,更享受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田螺大叔”帮帮团部分成员。
一群热爱农事的大叔
在城里开垦出绿色菜园
绿油油的油麦菜、红彤彤的番茄、黄橙橙的玉米……“田螺大叔”们的菜园里生机勃勃。这里原来本是城中村的一块闲置土地。
2018年的冬天,魏甫在社区闲逛时,在这里遇到了如今的帮帮团“秘书长”章洪来,两位大叔都对耕种充满热爱。
于是,2018的春节,在别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魏甫和妻子却忙着“开荒”。他至今还记得,一块重约100公斤的石头,夫妻俩用双手翻滚移位,其余小块的石头就用双手搬、用担挑,整理出不到40平方米的土地。
在种地过程中,两人又结识了其他几位热衷农事的大叔,于是他们自行组成队伍,不仅自己种菜,还将菜免费送给附近老年居民,风雨无阻。
“最初我们管自己叫‘地头老伯’,开始送菜后,大家喊我们叫‘田螺大叔’。”魏甫笑着说。
“田螺大叔”在地头忙碌。
从订菜到送菜
“田螺大叔”立制助长效
如何将好事做得更规范、更持久?
去年7月,在白云社区支持下,“田螺大叔”帮帮团成立,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排摸了一批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社区老人,作为大叔们的送菜对象。
随后,大叔们坐下来讨论,商量出一套送菜的流程——
周一,团长魏甫在微信群里收集大家本周可以提供的菜品。周二下午,各位大叔把菜从地里收割后送到魏甫地头工棚里;晚上,魏甫把菜都运回家,他夫人周爱珠负责对菜进行清理、修剪、称重、分包,再将具体数据报在群里。周三上午7时前,会骑电瓶车的队员将菜送到社区老人手中。
魏甫告诉记者,之所以把送菜时间定在周三,是考虑到周末会有子女、亲戚去看望老人,带去的食物一般可以坚持到周二。
每周每户老人会收到3种菜品,如果遇到“青黄不接”,地头没有产出时,大叔们则会自掏腰包,采购咸笋、皮蛋等送给老人。这周恰逢端午节,他们计划送些粽子。
“这周多点,有茄子、玉米、油麦菜、青瓜、苋菜。”魏甫笑着说,主要让老人有菜吃,吃得新鲜。
周爱珠对菜进行清理分包。
“田螺大叔”的背后
是一大群志愿者
目前,“田螺大叔”帮帮团的送菜对象有10户,随着送菜次数的增多,大家已成老友记。
“烧饼婶婶”是老伯们对75岁张秀雅的“昵称”,因为她以前卖过烧饼。张秀雅家住在一楼,每周三上午6时30分就会提前把门打开,等待老伯送菜上门。她总是感动地说:“你们自己种得那么辛苦,还要每次拿给我们吃,真的过意不去。”
“我们这几个‘田螺大叔’的背后,还有一大群志愿者。”魏甫说,也正是这些热心人士让大叔们有了坚持送菜的信心和动力。比如群立村村支书长期为菜园提供免费鸡粪作肥料;北郊村党委副书记为大叔们送去遮阳网近40多平方米;三溪村村支书为大叔们送来搭菜棚需要的毛竹架子和雨具等。一次,小区门口一家水果店的女店主还拎了几袋蜜瓜请大叔们一并送给老人。
魏甫说,不知道菜园能种到哪天,但只要菜园还在,大家还能下地,“田螺大叔”帮帮团的菜就会一直送下去。
标签:
相关新闻